2008-09-15

关于人的“珍贵性”(从慕容嫣谈起)

去看了新版的《东邪西毒》,王家卫一如继往地把煽情进行到底。这次看的是粤语版,听个大概,只能看法文的字幕,旁白的文字美感大打折扣,更觉得有的部分音乐矫情得令人乍舌。对话中只有林青霞的慕容嫣用的是普通话,所以格外注意。有一句话让心里一动,是慕容嫣的那句经典对白: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起,你一定要骗我,就算你的心有多么不愿意,也不要告诉我,你最喜欢的人不是我。深爱到绝望的时候,人可以变得那般卑微渺小,一厢情愿。回来的路上,一个人坐在地铁里又想起这句话,因为最近的一些事情,对此话中的无奈不甘与疼痛,格外能感同身受。

郝舍尔(Abraham J. Heschel)在《人是谁》(《Who is man)中关于人的“珍贵性”和“重要性”(“notability”)的那一段论述中提出:“从内部看,我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,然而从外部看,我的重要性即使不是荒唐的,也是含糊不清的。……在世俗的眼里,我是一个普通人,但在我内心,我不是一个普通人。……我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我的存在的隐蔽的重要性得以实现,得以具体化。在苦恼和焦虑的背后,是自我反思的重要因素——我自身的珍贵性。”

最近手边正在翻看昆德拉(Milan Kundera)的《不朽》(《L'immortalité》)。开头有一段,写的是Agnès在桑拿室里碰到一个在众人面前大声发表自己看法的陌生女孩。Agnès认为这个女孩的“自我”(“moi”, 即佛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“自我”)在他人的领域里发出噪音:她不顾一切地想被看到被听到被注意到。

如果是用郝舍尔的理论来分析,书中的女孩是在努力展示自我的独特与重要性。人的内外之二重不和谐性,迫使他尽可能地以内在自我之宝贵消解外在自我之平庸,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种同一性。这种努力在潜意识中成为人的很多外在行为的原动力。无论是对财富地位还是名望的追求,本质动机都是希望在世俗公认的标准下,把自我之独特宝贵展示出来,继而在社会的普遍认同感里,找到自以为的内外和谐。

回到慕容嫣的那句台词,从某种意义上,她想要抓住的,即是在所爱之人眼中的唯一珍贵性。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上,没有哪一种关系能够像爱情关系这样把人的珍贵性展示出来:血缘关系是天生的,朋友关系是多对多的,而其他社会关系在情感上不够深厚,只有爱情是深刻强烈并且排他的。在这种一对一的由彼此认可而建立的关系里,对方和自己的珍贵性得以最充分的体现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对内在自我的珍视与爱惜,使得他会对爱情与爱人(爱人对他的看法)格外重视。才会在爱情中拼得头破血流,委屈求全地希望自己最珍视的人也同样承认自己的珍贵性。